分类
土耳其 边走边看-亚洲

火鸡国双城记-君士坦丁堡的前世今生

说到土耳其,就会有很多大帝国的名字被提起,来来去去,眼看他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简单来说这片土地的演变是:希腊-》罗马(拜占庭)-》奥斯曼。

拜占廷帝国(英语: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又译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临终前,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廷帝国”这一称呼。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拜占廷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

1204年,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奥斯曼帝国的英文名字其实是Ottoman,一直都觉得虽然有歧义,但是为什么不翻译成奥特曼呢。。。原来,现代土耳其语应该是Osman,由于奥斯曼土耳其语中本无“θ”音,而以“t”音代之。当奥斯曼势力扩张到东欧时,日耳曼人将“ ”(othman)讹念为ottoman,所以中文的翻译也由此而来。

想到中国虽然也有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西方会觉得例如元朝这样的是外族占领,并不算是中国的朝代。但是我们所认同的是中国的文化,只要文化还是一样的,我们的民族就在延续。汉文化不但没有被少数民族所取代,反过来却是影响他们的比较多,汉化程度都非常的高,只能说明汉文化确实是比较先进,值得别的族类所学习的,毕竟实在是历史悠久,要灭门也没那么容易。但其实,确实这样并不是特别利于国家统治。世界上一直延续的古代文明大概也只有中国了,还是很庆幸的,别的国家都是有中断或者改变。据说新加坡刚建国的时候,不允许中文学校的存在,是想让民众都忘记自己的本源,不要想着以前的国家,只把自己当做新加坡人而不是华人,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人民有没有国家的概念。

我们住在老城区Sultanahmet,从酒店往下走就是Sultanahmet Square苏丹阿赫迈特广场。这个广场曾是赛马场,在整个拜占庭时期,赛马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有两个很不一样的方尖碑,这个看着比较普通的砖砌的是Walled Obelisk。

这个方尖碑高32米,用石块建造。其精确的建造日期现在无法确定,但是它得名于君士坦丁七世,是在这位皇帝在公元10世纪下令将其修复之后。据记载,当时的这个方尖碑外面装饰着镀金铜牌,上面描绘君士坦丁七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的胜利。在这个方尖碑的顶端,还有一个球。但是,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偷走并融化了这些镀金铜牌。

由于年轻的土耳其新军喜欢攀爬这个方尖碑,以显示他们的实力,致使这个方尖碑的表面遭到了进一步的损坏。

今天,这个方尖碑的石质核心幸存了下来,被称为墙柱。

这个看着很有埃及风情的方尖碑是Obelisk of Theodosius,有着象形文字书写的铭文,原来是罗马皇帝从埃及抢来的。

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大约公元前1490年),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这个建筑是German Fountain,看着很有穆斯林特色。

今天第一站是最有名的Hagia Sofia索菲亚大教堂,远远的就能看到队伍非常的长。。。但也没办法只能等着。这个教堂最特别的是它的转变:大教堂-》清真寺-》博物馆。

索菲亚大教堂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还将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画。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宣礼塔。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以博物馆的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

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买票、安检顺利进入。因为里拉暴跌,所以景点的门票都大涨价。细细买的门票60,我因为之后还会去参观别的景点,买的博物馆通票museum pass是185。

索菲亚大教堂外墙是粉色的,排队的时候听到有人说这个不是蓝色清真寺啊,排错队了。。。因为两个清真寺都很近,可以靠墙壁颜色来区分。一进来的感觉真是大啊!而且因为空荡荡的,虽然满满的游客,但是还是觉得非常大,穹顶也好高。墙壁上的壁画和装饰都感觉非常的复杂而且是在是斑驳不堪。。。可以想象修复工作也没那么容易。大厅看完,还可以走到二楼参观。

据说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顶,因其建筑师对圆顶的创新想法而使艺术史学家、建筑师及工程师产生了兴趣。圆顶由帆拱支撑,这在此前是从未出现的。帆拱可令圆顶得以接驳在下面由柱子组成的方面。帆拱不仅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又可稳定圆顶的侧面,使圆顶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本来想接下来去蓝色清真寺的,发现还有参观时间的限制,是一段一段允许游客进入的。所以打算先去吃饭,然后下午再来看。

在广场上抓了个人给我们拍合影,是我们这次少数不多的不是自拍的正经合影之一,还好效果还不错。

我们找了一家特色瓦罐焖羊肉的当地餐馆,还会现场表演把瓦罐敲碎拿出食物。肉的味道是还不错啦,可是两人份就这样,也真是太少了。。。游客区当然是游客价钱,所以性价比并不是很高。

虽然没有吃饱喝足,还是继续行程来到大巴扎Grand Bazaar。据说大巴扎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修建于1455年到1461年,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仅出口就有26个,包括12个主要建筑物。我们买了一些小纪念品,在有个店家问了价钱,觉得有点高,我们就没有买走了。当时店里还有一对情侣,他们买了。后来继续逛,在路上又碰到那一对小情侣,姑娘和我们说刚才那一家贵,这一家比较便宜,可以去看看。实在是太可爱了,他们是土耳其人但是不是住在伊斯坦布尔的,也是来旅游的。

到了蓝色清真寺开门的时候了,清真寺要求还挺严的,我们把围巾围在头上进去。其实来说,这里面也不是太严格,因为都是游客,所以头发漏出来什么的也不会怎样,除非特别嚣张的。我们看到有个姑娘在里面整个头都露在外面,果然有工作人员提醒把围巾带上。其实还是要尊重人家的习惯吧,之前在阿布扎比的谢赫扎耶德清真寺参观,不仅是头巾的问题,而是要像阿拉伯妇女那样要穿整个长袍全遮住才行。那可是40度的高温啊,实在是苦不堪言。

蓝色清真寺其实就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Mosque,因为一个因室内砖块所用的颜色而被称为蓝色清真寺。清真寺建于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的1609年至1616年。参照了邻近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并加入传统的伊斯兰建筑,被视为奥斯曼建筑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型清真寺建筑。

感觉里面游客呜呜泱泱的,而且空气里还有点味道,随便拍拍照就离开了,感受并没有很好。大概免费的景点就总是体验很差吧。从清真寺出来,正对的就是索菲亚大教堂,也实在是很集中。清真寺真的很难拍全景照,光说那些宣礼塔就太高了。反正索菲亚和蓝色清真寺都没拍到什么好照片,远了拍吧树什么的遮挡很多,而且游客太多。近了拍吧又拍不全,哀怨。

接着,我们做tram跨海来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另一地标加拉太塔Galata Tower,它就像是伊斯坦布尔的灯塔,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辨清方向。好不容易爬爬爬到塔的脚下,听说塔上的风景很好,但是我们一看排队登塔的人群,就还是放弃吧。。。大概因为快到日落时分所以游客更多了。塔周边的街区的小巷子也很好逛,各种小店,还有点文艺小清新的感觉。

晚上的行程当然是逛街,来到热闹的商业步行街Istiklal Caddesi独立大街,坐落在亚洲部分,我们继续shopping。看到这个Golden Rose大概是本土彩妆品牌,现在我们开始每到一个国家,都带回一只国民品牌的口红来纪念了,这一只回来好像也没涂过。因为很喜欢那种鲜艳的西瓜红色,就有非常多只类似的颜色,平时涂也太显眼了,只能旅途中涂涂过一下瘾。

两个火锅爱好者,硬是晚餐要来吃一顿小火锅,趁关门之前赶到,店里生意还不错,虽然时间已经听完了,依旧满满的人。别的没什么可抱怨的,在国外能吃到火锅就不挑剔什么了,只是上菜的速度也实在是太慢了。。。

2018-10-0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