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东北 边走边看-中国

东北自驾-黑河的瑷珲

进入黑河市区以前,路过几个小景点。这个是富拉尔基达斡尔族南迁广场,是为了纪念1654年达斡尔族人奉清顺治帝旨意大规模从外加尔湖地区向黑龙江南岸迁徙。四角的四个雕塑分别是垦荒牛、曲棍球、马车、舞蹈,记录了达斡尔族人南迁的历史和文化。

清朝历史也是一部说不完的东北血泪史,一个发源于白山黑水的王朝,也是让这片土地饱受屈辱折磨的王朝。当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俄国开始崛起,清朝的建立、国家的兴衰,其实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国运的问题。个人一直都不怎么喜欢清朝,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的成吉思汗毕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霸主,令人佩服,清朝就真的是完全不感兴趣。

达斡尔族的南迁,始于个别归服清朝的部族首领及其家族。清崇德初年,达斡尔族敖拉氏(敖姓)的呼力尔肯,被朝廷封为三等男爵后,率所属部众,迁到嫩江中、上游两岸(今莫旗、嫩江县境),建立了村屯。1649年(顺治六年)原居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畔的清朝额驸精奇里氏(今金姓)巴尔达奇及家族迁居北京,入满洲正白旗,此为达斡尔族人定居北京之始。

达斡尔族大举南迁嫩江流域,因沙皇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1643年冬,沙俄雅库茨克统领戈洛文派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武装哥萨克“探险队”,首次闯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和平居住区,野蛮地烧、杀、抢、掠,激起达斡尔等族人民极大的义愤,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击。嗣后,沙俄又几次派出哈巴罗夫等武装深入黑龙江省腹地,进行更大规模明目张胆的武装侵略和物质掠夺,其暴行令人发指。达斡尔族等北疆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达斡尔等族人民反抗沙俄武装侵略的斗争,是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一页。

当时的清朝政府因入主中原不久,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北顾,不得已动员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迁居内地嫩江流域,以断绝入侵者的粮食等给养,暂保北疆安宁。达斡尔族人民为避战祸,应清政府之命,迫不得已,痛弃家园故土,扶老携幼,渡黑龙江、越大兴安岭,举族南迁至今嫩江流域广大地区。嫩江流域自此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的聚居地。

达斡尔族人最特别的是曲棍球运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中国曲棍球这项运动的发展感觉近乎为零。印象中只有中国女子曲棍球队曾经辉煌过,好像是有个韩国教练。男子曲棍球队?完全没听过。就像足球一样,虽然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中国人对体育培养实在是太不重视了,我还是觉得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团体运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好最近看到我们这一代的家长,他们对孩子不仅有艺术方面的培养,同时对体育也是比较关注的。

据史料记载,传统曲棍球竞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对曲棍球的记载,分为骑马击球和徒步击球两种,分别称为“击鞠”(马球)和“捶丸”(步打球),将曲棍称为“月杖”,到了辽代,契丹民族普遍热爱类似运动;唐、宋年间,传统曲棍球颇为流行,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击”游戏,同达斡尔族的“波依阔”极为相似,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两条唐代花毡上可以看到“步打球”的形象,在当时,表演曲棍球的以女性为主。后来,这种游戏在中国其他地方逐渐消失了唯有在莫力达瓦被达斡尔族世代相传下来。

这个南迁广场是瑷珲乡野公园的一部分,沿着国道331建了一系列以满达俄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场所。

经过的爱辉镇上还有一个知青博物馆,爱辉所在的黑河市是当年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个是全国最大一家综合性知青博物馆,为了纪念曾把青春奉献给黑土地的知青们。因为已经关门了,我们就开车在院子里兜了一圈。

黑河的收费站都感觉好气派啊。

晚饭前赶到了黑河市,市区很热闹,就是为什么很多路口没有红绿灯呢。。。也并不是车辆很少所以不需要呀。黑河市境内黑河口岸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夜晚江边的黑龙江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愧是大城市啊。

早上再来江边转转,好清静,和晚上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长得很漂亮的建筑竟然是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羡慕。

今天重新回到爱辉镇,主要为了把昨天还没参观的博物馆看一看。

经过一个外四道沟俄罗斯特色旅游村,村里的大妈说现在也没有什么本地人或者俄罗斯人,都是外地来的。这里有个度假村感觉修的不错,但是不单独对外开放餐厅,不然就在这儿吃了。这里很适合市区里的人周末来休闲度假,但是给我的感觉,很像是政府招待人gong款吃喝的地方。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一直走好像能走到江边,实在有点远我们就半路返回了。

途径的一个江边。

这个瑷珲卫国英雄园竟然要门票,80岁以上才免票,难怪门口连车都没有。没有进去参观,外面看总觉得像坑爹景点。

今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参观是爱辉历史陈列馆,本来以为爱辉城还存在呢,结果现在只剩下了这个重修过的魁星阁。现在看到魁星阁的门口竟然是卖货的小摊贩,真是觉得实在是太丢脸了,一看就是关系户混进来的特权。就算摆摊好歹也在院子外面吧,在古建筑底下像什么样子。

进门是个很大的院子,还有些花园,除了魁星阁就是主体的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本来长这样,但是因为在装修拍不出来,网上偷了一张图。这里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也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陈列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说明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流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古代北方诸多民族。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的土地上,世代劳动、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连的中原各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说明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组织了雅克萨之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龙江流域”,说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管理。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爱辉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黑龙江和中俄《瑷珲条约》”,说明十九世纪下半叶,清帝国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再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年,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武力威逼下,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与之签订了丧权失地的《瑷珲条约》。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 ,说明《瑷珲条约》生效后,黑龙江两岸中俄贸易发展起来,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仍归中国管辖。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借机出兵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烧毁了黑河和瑷珲。

尼布楚、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瑷珲等等这些名字都久久不能让人忘怀。最开始的瑷珲城是在黑龙江东岸现在属于俄罗斯,后来1685年迁到了黑龙江西岸,新的瑷珲城就是现在爱辉镇这里。

瑷珲曾是黑龙江最早的省会所在,是清朝前期北部边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瑷珲城在历史上出现的首要原因,是抗击沙俄的武装入侵。1683年,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被任命为首任黑龙江将军,初驻黑龙江东岸的旧瑷珲城(今俄罗斯境内的维芙勒伊村),1685年驻地迁往黑龙江西岸,于是有了新瑷珲城,即今天的瑷珲镇位置。

瑷珲还是爱辉,这个名字简直几经周折,改来改去,个人觉得还是原来的好,虽然生僻但是这是历史啊,为什么要改,中国的多音字多得是,也不见得有什么问题。这一段是知乎上的,不知道是否正确,最后确定的“爱辉区瑷珲镇”真的不是搞笑的吗!!!

1956年,因国务院对一批“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进行简化,“瑷珲”被改为“爱辉”。当瑷珲被简化为爱辉后,名称背后的释义随之丢失。

始建于1975年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在2002年扩建完成并重新开放时,为了尊重历史,将“爱辉”恢复为“瑷珲”。

2009年,黑河市爱辉区提出将政区名称用字恢复为瑷珲的请示由黑龙江省上报至国务院,但未能通过审批。依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第四条,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等需要由国务院审批。
之后,距离爱辉区市中心二三十公里的原爱辉镇,又一次向“瑷珲”发起了“冲击”。

2013年10月18日,《关于将爱辉镇政区地名用字恢复为“瑷珲”的请示》从当时的爱辉镇上报到了爱辉区。这份请示中提到需要恢复“瑷珲”的四个原因,分别是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和百姓期望。同年11月20日,《黑河市爱辉区人民政府关于爱辉区爱辉镇政区地名恢复为瑷珲镇的请示》从爱辉区上报到了黑河市。12月18日,《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政区地名恢复为瑷珲镇的请示》从黑河市报到了黑龙江省政府。

2014年,爱辉区举办“瑷珲历史文化论坛”,更像是为“瑷珲”回归的一次预热。

2015年3月11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这次会议议定,同意爱辉区爱辉镇更名(恢复)为爱辉区瑷珲镇。

2019-08-07/08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